【www.dgxingshi.com--热点资讯】

程程开甲故事

程程开甲故事

程开甲的人物故事:

1、师兄弟争论

1948年,在苏黎世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程开甲与玻恩合写了一篇论文递交给大会,会议召开时,玻恩因故不能出席,于是由程开甲宣读论文。不料程开甲与师兄海森堡就学术观点展开了激烈争论,程开甲时而用英语,时而用德语,与这位1932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展开舌战。

2、首次试验圆满成功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部署要在两年内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当时,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都是一片空白。

程开甲受命与吕敏、陆祖荫、忻贤杰等同志一起,起草了首次核试验测试的总体方案,又与其他同志一起把核试验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成上百个课题,走遍全国各科研院所和各军兵种许多单位,召开了几百次协作会议。

3、小黑板上算出大方案

长期以来,程开甲养成了一个独特的习惯:总爱在小黑板上演算大课题。他的家里有一块茶几大的小黑板,办公室里也放着一块黑板。后来,他搬了新居,还专门留了一面墙,装上了一块黑板。

程开甲是知名专家,计算机使起来也得心应手,但他对小黑板情有独钟,想起什么问题、思考什么方案,搞一个演算什么的,总爱在小黑板上写写画画。久而久之,在小黑板上还真蹦出了他许多灵感。

4、进入地下爆心作考察

在首次地下核爆炸成功后,为了掌握地下核爆炸各方面的第一手材料,程开甲和朱光亚等科学家决定进入地下爆心去考察。

到原子弹爆心作考察,在中国还是开天辟地第一次,谁也说不清洞里辐射的剂量,其危险可想而知。但程开甲经过细心计算,认为采取多种防护措施后,可以进入。他们在刚刚开挖的直径只有80厘米的小管洞中匍匐爬行,最后进到爆炸形成的一个巨大空间。

5、核司令

程开甲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一直生活在核试验基地,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

程开甲在20多年中主持决策、直接从事核试验及测试的全局技术工作和研究,解决了许多具体关键技术问题,使核试验成为原子弹的设计、改进和武器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殷殷情深:

程开甲有今天的成就,一半要归功他的老伴高耀珊,她对程开甲老一辈子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红山时,她自己养鸡下蛋,然后编号,每天煮最新鲜的给程开甲补充营养,再困难也要保证一个苹果。

有一天,她从十几里的山下门诊部赶回所里找到程开甲,就是为了补早晨忘记交待的一个鸡蛋。殷殷深情,可见一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程开甲因核试验劳累过度,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她天天陪程老散步到半夜

参考资料:-程开甲

看完了程开甲的故事之后写给程开甲的一封信怎么写?

看完了程开甲的故事之后写给程开甲的一封信怎么写?

“爱的方式”话题作文写作示例【题目设计】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医科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因没有门路,分配回家在家开卫生所。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功地为一家大医院做了一例大手术,医院的主管人员说:“只要再成功地做一个接指手术,就可以到这家医院上班了。” 于是这位高材生的父亲便拿起菜刀,削断自己的手指,点明让这位高材生为自己做手术。手术很成功,父亲含泪笑了,儿子却哭了。有人说这个父亲太伟大了,因为他用特殊的方式表达着真挚的父爱;也有人说,这种爱的方式并不可取,因为它太残酷了。请你以“爱的方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 800 字。【写作导引】爱的内容是丰富的,其方式是多样的。同为亲情,有的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有的如狂风霹雳,涤荡心灵的尘埃;有的在争吵中显示出亲昵,有的在无言中享受着默契;有的在热忱中流露出关切,有的在冷语中暗含着真诚?? 同为乡情,有的走到天涯都舍不得故乡的一抔泥土,这是灵魂的依靠;有的在海峡彼岸久久伫立化为一块望乡石,这是心灵的执著??同为爱国情,屈原选择了投身碧涛,苏武执著于孤独守望,岳飞遗恨于九州未同,钱学森、华罗庚、朱光亚、程开甲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千里迢迢回归祖国??其间或缠绵或粗砺,或深沉含蓄或慷慨激昂,哪一份真情的表达不是人间最美的镜头?哪一个瞬间不能掀起人们情感的狂澜?掬起一捧浪花,折射出的就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爱的方式”的话题核心是“方式”,“爱”限制其范围。在写作时要注意话题的核心——方式这一词语,不管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要围绕这一关键词语展开。【佳作示例】上帝派来吵架的人张链我很讨厌我的家,甚至说是害怕那个永无安宁之日的家。我的父母,据说当初是自由恋爱结婚的。这点我毫不怀疑,不然,我很难想象母亲会离开自己的父母嫁到一个距她家乡 400 多公里的小山沟里。照理说,他们应该生活得很幸福,可是,他们经常吵架,常常为了一丁点儿小事就闹得不可开交,有时甚至摔东西,动手打人??我真不明白,这样的一对冤家,当初怎么会走在了一起。

竺可桢的故事

竺可桢的故事

从1917年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开始,竺可桢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中又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由于战乱,只保存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其间竟然一天未断!这些日记页页蝇头小楷,一笔不苟,共计800多万字,令人叹为观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

竺可桢身为知名科学家,却一生过着俭朴生活.在抗战最艰去的岁月里,身为大学校长兼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的竺可桢有一年的年夜饭吃的竟是霉米,却把所长应得的几千元的救济费平分给其他同事.1974年初,病危中的竺可桢决定:把以女儿竺薪名义存的一笔钱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原来从1966年起竺可桢便以女儿名义把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存进银行,七年存款已达万元.这笔巨额党费,表现出这位气象学大师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竺可桢不仅爱学习,还爱用脑子思考问题。家乡雨水特别多,屋檐上老是滴水,落在石板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竺可桢站在一旁数那滴答作响的水滴,数着数着,他像发现了奇迹,眼睛盯住石板出神,他心里纳闷:哎,这些石板上怎么有一个一个的水坑呀,水滴正好滴在小坑里。再看看另外一块石板,也是同样的情况。他立即跑去请教父亲。

竺嘉祥听了儿子的问话,由衷地高兴,耐心地向他解释说:“小熊啊,这就叫‘水滴石穿’呀!别看一滴一滴的雨水没有什么厉害的,但是,天长日久,石板就被滴出小坑了。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竺可桢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34年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历史气候学的奠基人

竺可桢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奠基人,其中历史气候变迁是他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个领域,蜚声国际科学界。竺可桢在历史气候学上另一大贡献是历史物候学。竺可桢曾经在国内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

他一方面重视物候的观察记录,自1921年留学回国的第二天直到1974年逝世的前一天,他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历史物候资料,他与宛敏渭合撰的《物候学》一书中收集有丰富的历史物候资料和研究成,这在其他国家的物候著作中是少见的。 

现代气象科学的贡献

作为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始终关注并“尽毕生之力”开展气候变化研究,他关于气候变化的一系列奠基性研究,对于人们今天认识这一全球重大问题,具有基础的科学意义。

在历史地震学上的贡献

竺可桢在历史地震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和李四光共同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所组织编制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及有关研究工作。

在自然科学史研究上的贡献

竺可桢毕生领导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掘事业,目的在于阐明中华民族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杰出贡献,以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研究历史上的中外科学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他本人也在天文学史、气象学史、地理学史、科学通史等方面进行研究,发表过许多论文。 

“可持续发展”思想贡献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先行者,竺可桢始终从科学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他不仅在学理上大力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而且知行合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倾力躬亲,从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进程看,他的这些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科学家较早地、独立地关注并研究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中国科学界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前瞻性的早期探索。

竺可桢明确提出大学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人才。

在竺可桢担任浙大校长的13年之中,浙大从原来文理、工、农三个学院 16个系的规模,发展到文、理、工、农、师、法、医七个学院25个系(最多时达30个系)、10个研究所,教授也由原先的70余名发展到200余名,在校学生也由原来的500余人增至2000千余人。先后成为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浙大学生(诸如钱人元、程开甲、胡济民、叶笃正、谷超豪等)也达3500余人。换言之,这些人才后来几乎全是新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

为纪念竺可桢校长,后人于2000年5月成立了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竺可桢从1917年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中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由于战乱,只保存下来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约800万字,这对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特别对中国科学院院史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竺可桢一生著作繁多,如果不算其日记的话,他一生的著作是300万字左右。从1966年起,他就差不多没有专门的学术论文问世了,在八年之中他的文字几乎只有信函。这是其主要文学作品。

著名的气象与地理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生于1890年,逝于1974年,享年84岁,很是高寿,可是在早年他却并不善于养生。他在逝世3个月前的日记中写道:“我从小身体就差,现已活到了83岁,何复所求?”原来,他早年读书上海澄衷中学,因学习过于刻苦,搞得身体很差,那时他的一个同班同窗叫胡嗣穈,也就是胡适,曾背后对人打赌说:竺可桢活不过20岁。竺可桢无意中听到这句话,惊出一身冷汗,从此发誓锻炼身体。后来他与胡同学同船去美国留学。

1912年,两人相遇,打起赌来。竺可桢问:“我要是活过60岁怎么样?”胡适爽朗地回答:“你要是活到60岁,我在你60岁寿筵上当着所有亲友的面给你磕三个响头。要是比我活得长,你可以在我的尸体屁股上踢上一脚。”“行。你可得记住今天说的话啊!”竺可桢说。

后来,竺可桢活到了1974年,享年84岁,在北京溘然去世。直到去世的前夜,他还在坚持写日记。而胡适仅活到1962年,享年71岁。但由于两位朋友,一位在大陆,一位在台湾,所以竺可桢60大寿时,胡适没有机会给他磕那三个响头。而胡适逝世时,竺可桢也没有在他的屁股上踢上一脚。

竺可桢在日记中感叹:当年胡适这个“聪明人”曾预言他的早夭,终成一句妄语。从那以后,竺可桢极其重视身体健康,也因此爱上了体育运动。

如何加入九三学社,关于九三学社事情要详细的

如何加入九三学社,关于九三学社事情要详细的

《九三学社章程》第一章第一条规定:“从事科学、技术工作以及高等教育、医药卫生等方面的高、中级知识分子,赞成并愿意遵守本社章程,可申请加入本社。”为了参政议政工作的需要,可适当发展一些从事文化、财经、政法等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及政府部门有较强代表性的优秀知识分子,这部分人士一般掌握在新发展社员总数的30%以内。

九三学社简介

九三学社是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九三学社的前身为抗日战争后期一批进步学者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精神,以民主、科学为宗旨,在重庆组织的“民主科学座谈会”。后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建为“九三学社”,并于1946年5月4日正式成立。解放战争时期,九三学社赞同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治主张,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民主运动,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斗争。1949年1月,九三学社发表宣言,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和毛泽东主席的八项和平主张,拥护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九三学社的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了《共同纲领》的制定、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九三学社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协商,组织成员参加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为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和医药卫生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九三学社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半个多世纪以来,九三学社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形成了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坚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进步的优良传统。

在新的历史时期。九三学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不断开拓新局面。九三学社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九三学社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就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法治国方略和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重大课题进行调研,向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了《关于建立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区的建议》、《大西南连片贫困岩溶地区脱贫与振兴经济建设的建议》和关于建设好延安革命纪念地、建立“农业建设专项基金”等建议,向中共中央和政府先后提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生态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实行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中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实施人才战略、西部大开发、自主技术创新、三农问题等方面的多项重要建议,受到中共和国家有关方面的重视;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科教服务、支边扶贫活动,以“九广”(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与四川广元市)、“九临”(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与山西临汾市)、“九通”(九三学社内蒙古区委与内蒙古通辽市)三个科教合作区为重点,为老、少、边、贫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海外联络工作,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服务;努力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力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九三学社作为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九三学社努力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带领广大成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奋发有为,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把九三学社建设成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参政党,为实现我国在新世纪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随着工作的进展,九三学社组织也有了很大发展。目前除台湾、西藏外,九三学社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268个市(县)建立了委员会或筹委会。现有社员8万8千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占60%。在九三学社的社员中,有104位全国政协委员,70位全国人大代表,有19人任省级政协副主席,4人任省级人大常委会副主任,4人在政府任副省长或直辖市副市长。九三学社先后拥有15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九三学社社员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陈芳允、程开甲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选、黄昆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九三学社中央历任主席为许德珩、周培源、吴阶平,现任主席韩启德。

九三学社中央主办的刊物有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民主与科学》和在社内发行的《九三中央社讯》,设有学苑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


查看更多热点资讯相关内容,请点击热点资讯

2020 爱情短信网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182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