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dgxingshi.com--热点资讯】

李冰治水都江堰有什么玩的

李冰治水都江堰有什么玩的

都江堰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以及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景点有等。

1、秦堰楼:秦堰楼原为观景台,站在秦堰楼上凭栏远眺都江堰全景,鱼嘴分水堤、飞沙堰、离堆、玉垒关、松茂古道、安澜索桥等尽收眼底;

2、安澜索桥:是我国著名的5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

3、伏龙观: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其下临深潭,伏龙观传说因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

4、离堆公园:离堆公园占地90余亩,1932年建成,是成都市都江堰景点之一。

5、二王庙:二王庙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百花岭路,坐落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是纪念中国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二王庙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初建于南北朝,初名崇德祠,清以后改用今名,是四川的游览观光胜地。每年农历6月24日至26日都会举行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庙会活动。

李冰治水原文

李冰治水原文

译文如下,供参考:
于是李冰让人堵住江水并修筑了分水堤,让分水堤穿过郫江,检江,并分出了支流,形成两股水流从郡下流过。
用这两股水流溉灌这几个郡,又开辟了许多稻田,于是蜀地肥沃的土地纵千里,当时号称为陆海。干旱时就引水浸润田地,下雨时就堵塞住水闸,把水关住。所以史书上记载说:“蜀地的天气是降水还是干旱都是由人决定的,那儿的人不知道什么是饥饿,那儿不存在荒年,天下的人称蜀地为天府之国。”
希望可以帮到你!

华阳国志蜀志李冰治水

华阳国志蜀志李冰治水

治理沫水

李冰是我国古代最着名的水利专家。他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人,有关他的生卒年月、家世故里、生平事迹等详情,由于史料的缺乏,如今已大都无从知晓。现在能见到的,只在《华阳国志·蜀志》与《水经注·江水》中略有记载。根据记载可知李冰在秦昭王时(公元前256年-251年)被任命为蜀郡守。据说他“能知天文地理”,极有学识与才能。他到任以后所做的实事都与治水有关,如主持了沫水航道的治理等。

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都大力发展经济,而兴修水利就是一项很重要的举措。许多国家在当时都搞了一些很有名的工程,也涌现出了一批着名的水利专家,而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李冰。

李冰上任后即治理了沫水(今青衣江),这是岷江的一条支流,发源于蒙山,因为江中有一个大礁离碓(亦名离堆、涵崖等),加之江水流速漂疾,严重地影响了舟船的航行。李冰主持将离碓凿除后,使得航道畅通无阻,极大地方便了沫水上的航行。

兴建都江堰

设计、建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李冰对子孙后代的伟大科学贡献。与沫水治理相比,都江堰工程显然要复杂得多而其地位与价值也高得多。都江堰历史上曾先后被称为浙棚、浙堰、金堤、都安大堰等,唐代称“楗尾堰”,到宋代才有了“都江堰”的名称。

都江堰是岷江中游的一项大工程。岷江从岷山发源,一路急流而下,到灌县地域又进人了平川地界。这里地形复杂,加之泥沙淤积,使得航行十分困难,而且江水在洪水季节常常泛滥。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西边遭受洪水肆虐的时候,东边却因缺水而受旱灾之苦。

李冰到任以后,听到了大量的民众呼声,亲临实地考察后不久就开始实施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近现代的人们所见到的都江堰工程,从上游数起,主要有百丈堤、都江鱼嘴、内外金刚堤、飞沙堰、人字堤、宝瓶口,其中最重要的是都江鱼嘴、飞沙堰与宝瓶口。现在可以肯定这3项主要工程都是李冰所主持修筑的。

都江鱼嘴,又名分水鱼嘴,是人工筑起的一条纵向的大堰,因为头部像鱼头,所以称为“鱼嘴”。又因为它的作用在于把上游流下来的江水分为内、外两股(堤左西面的为外江,是岷江的主流;堤右东面的为内江,是灌溉东面田地的总渠),所以称为“分水鱼嘴”。

在修筑这条分水堤堰的时候,开始采用向江心抛掷石块的办法,但由于江流过急而始终没有成功。后改用竹子编成的长10米、宽0.6米的特大竹笼装满大块的卵石沉人江底,才终于筑成了这条大堤堰。这条分水堤堰,也就是《华阳国志·蜀志》与《水经注·江水》所记载的“壅江作堋”的“堋”。这个分水鱼嘴和灵渠上的铧嘴、沱江官渠的平水梁很相似,它们之间究竟是否存在承继或学习启迪的关系,是许多专业学者们仍在继续深入研究的。

分水鱼嘴筑成以后,使得岷江水得以分流,既可以使干流外江的水量不致太大,从而大大降低了洪水季节泛滥成灾的概率,同时又使东面内江能灌溉灌县的田地,免除了灌县旱灾的产生。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大致是外江占4成,内江占6成,为了避免洪水季节内江也产生涝灾,又修筑了飞沙堰。

飞沙堰的修筑方法与鱼嘴分水堰相同,也是用特大竹箱装满卵石而堆筑成功的。这条堰的难点与关键,在于它的高度必须正好适宜,才能使内江的水位在达到一定高度后,江水会漫过堤堰而流人外江。在内江水位过高、水量特大、水速过急时,更会把堤堰冲垮,内江的水直泄外江,更可以确保内江整个灌区的安全。这条堤堰所以取名为飞沙堰,还因为它与宝瓶口配合,能产生排沙作用。

分水鱼嘴与飞沙堰所采用的竹笼填石法,是一个既简便又高效的创新,可就地取材,施工方便,费用低廉,实用高效。在建筑学上,人们对此有十六字的高度评价——重而不陷、击而不反、硬而不刚、散而不乱。如此高明的创造,是否为李冰首创,目前还未能肯定,但就目前所知在李冰之前还从没发现,所以很可能是李冰发明并在如此大型的工程中予以使用的,但也很可能是他吸取了民间的或前人的经验而加以发展的。

宝瓶口工程,实际是整个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李冰最先就是把阻碍江水东流的玉垒山劈开。这项工程开始也不怎么顺利,工程进度很慢。后来,李冰在富有经验的民工们的建议下,采用了火烧山岩、让岩山爆裂的方法,使得工程进度加快,最终把工垒山劈开了20米左右宽的大口。因为它的形状像瓶口,就命名为宝瓶口。把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联合起来,就使得岷江在这里成功地实现了分流,也就实现了既消除西面水患、又消除东面旱灾的缺陷,一举两得,功德无量。

李冰治水图片

李冰治水图片

相传李冰上任之后,听说成都附近的江神年年要娶新妇,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打扮起来,准备送给江神,但是江神毫无动静。李冰大怒,奋力拼杀,终于杀死由江神变成的苍牛。
后来,李冰塑造了三个大石人放在江心,并与江神约定:水枯的时候不能低于石人的脚背,水张的时候不能超过石人的肩头。另外,李冰还刻了五条石牛作为自己的化身,沿江放置石牛,来镇守江面,不让江中的妖怪作恶。
又传说,古时的岷江中恶龙为害,李冰的儿子二郎带领海山七圣去降龙。一场斗恶下来,七圣和猎狗哮天犬全部战死,恶龙也身负重伤向南逃去。二郎追到青城山,不见了恶龙的踪影,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遇到一位老婆婆。老婆婆知道他是李冰的儿子,为了促住恶龙来到此地,就对他热情接待,烧好了面条请他吃饱肚子。不久,化作人形的恶龙也来到老婆婆的家,向老婆婆乞求食物充饥。
老婆婆一眼就看出这是一条恶龙,也煮了一锅面条让它吃,谁知,面条到了恶龙的肚子里,都变成了带铁钩的链条,将恶龙从肚子里锁起来,使它不得不束手就擒。至今,青城山下还有李二郎坐过的屁股印,和恶龙打滚的“滚龙槽”这两处遗迹。
在都江堰上还跨了一条安澜桥,安澜桥又称夫妻桥,民间流传着夫妻二人立志修桥的动人故事。说的是清代嘉庆年间,川西韩家坝的私塾先生何先德决心重修破败了的安澜桥。他向各方募集资金,带领百姓动工修建,触犯了摆渡口渡头的利益。渡头就勾结官府,以“草菅人命”的罪名,把何先生抓到牢里,后来死在牢中。他的妻子决心继承夫志,继续请工匠修桥,终于建成了一座新桥。
这座桥以石头和木排做桥墩,用粗竹缆为栏,每隔十米竖木板紧固栏缆,桥身安稳可靠。人们为了感谢这一对造福人民的夫妻,就把这座新桥称之为“夫妻桥”。
两千多年前,李冰受命担任了蜀郡郡守,他带着儿子二郎,从秦晋高原风尘仆仆来到多山的蜀都。那时,蜀郡正闹水灾。父子俩立即去到灾情严重的渝成县,站在玉垒山虎头岩上观察水势。只见滔滔江水从万山丛中奔流下来,一浪高过一浪,不断拍打着悬岩。那岩嘴直伸到江心,迫使江心南流。每年洪水天,南路一片汪洋,吞没人畜。东边郭县一带却又缺水灌田,旱情严重。
虎头岩脚下有条未凿通的旧沟,那是早先蜀国丞相鳖灵凿山的遗迹。听当地父老言说:只要凿开玉垒山,并在江心筑一道分水堤,使江流一分为二,便可引水从新开的河道过郭县,直达成都。到那时,筑城呀、造船呀、修桥呀等所急需的梓柏大竹,都可在高山采伐后随水漂流,运往成都。化水害为水利,那该多好啊!
“看来,鳖灵选定这里凿山开江,真是高明呀!”李冰连声赞叹。但接着他又想到:“鳖灵掘了很长时间,却一直没有凿通,可见这工程艰巨!你看,玉垒山全是子母岩构成,坚硬得很呀!”
李冰在山岩上低头想着凿岩导江的办法。忽然看见两只公鸡:一只红毛高冠,一只黑羽长尾,正在岩上争啄晒景在那里收拾未尽的谷粒。啄呀啄的,两只鸡忽然打起架来。原来有些谷粒落在石头缝里,两只鸡都得不到吃,便气愤相斗。
只见它们伸直了脖子,怒目对看,转眼间展翅腾跃起来,爪朦相加,红黑的毛羽四散纷飞。像这样斗了几个回合,黑鸡战败,落荒逃走。红鸡仍在原处不停地猛吸,经过一些时候,终于将岩石啄开,饱食了落在石缝里的谷粒,高叫一声,雄赳赳地迈步走开了。
斗鸡的情景,给了李冰很深的印象:那小小的公鸡能用它的嘴壳啄穿岩层;人还不能用他们的双手劈开大石,凿通水渠吗?他下定决心,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一定要凿通水渠。开山需要铁器,李冰听说汶川县煤山的铁器很好,便命二郎到那里去选造一批。二郎到了煤山,找到一个名叫“钝铁匠”的师傅,打造了一批开山的铁器,还特别造了一把三尖两刃刀。这刀真是神奇非凡:能大能小,能短能长;叫它小,它能缩来藏在袖筒里;叫它大,它能放到好几丈长。
那时候煤山有七个猎人,个个都能降龙伏虎,力气大得很。大家害怕他们,称为“七怪”。这天,七怪碰见下山的二郎,便拦路逞威,要二郎留下三尖两刃刀。七怪原以为此刀不过是一把平常的刀,只是样儿好看罢了。谁知一眨眼工夫那刀却伸到丈把长,把七怪吓了一大跳,他们自知不是二郎的对手,便同他讲和。二郎说:“若要我不杀你们,可跟我去玉垒山开渠治水。”
大家一同来到玉垒山下,只见李冰正在斗鸡台下领着民工堆积柴火烧岩。无数堆火在熊熊地燃烧,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山岩烧久了,发出嚼月辟啪啪的爆响,溅起团团的火星。烈火猛烧过后,又叫人担水来泼,一热一冷,岩石渐渐起了裂缝,人们便用铁钗吃力地去铲、去凿,然后再架起火烧。
二郎一来,便说:“用不着这么费劲。”只见他从袖筒里取出三尖两刃刀,一晃丈把长,沿着李冰开凿的河道在岩壁上轻轻划了两下,立即现出两道深槽,二郎接着与七怪纵身跳下水去,一边四个,各拿肩头抵住岩壁,用力一掀,只听得“轰隆隆”一声巨响,山朝两边崩开,洪水“哗哗”地从岩间缺口奔人内江,活像两扇石门一下子打开了。人们称这形状像石门的进水口为“灌口气”又叫“宝瓶口”,把它旁边与玉垒山分开了的小山包叫做“离堆”。李冰父子凿离堆的故事,就这样一直流传到现在。
灌县胥家场附近有两座小山,相对着立在柏条河两岸。右岸边上是涌山,左岸的叫童子山。前面不远处就是起伏不断的七头山。这一带的老乡们流传着“二郎担山赶太阳”的龙门阵。
据说,李冰父子降伏了孽龙,用铁链把它锁在伏龙潭底,叫它吐水灌田,川西坝从此四季有流水,庄稼长得绿油油的。但七头山一带的丘陵山坡,还有火龙在那里作怪。一到五黄六月,它便张开血盆大口,吐出团团烈焰,把山坡的石骨子烤得火嫖嫖的。草木枯焦了,禾苗干枯了,人们找口水喝都很艰难啦!
李冰听说后,叫二郎前去制伏火龙。李二郎领了父命,一路上想:那孽龙会七十二变,都被我降伏了,制伏火龙该不算回事吧?谁知火龙虽不善变,却很会溜,每当太阳偏西,就一溜烟地随着太阳躲藏了;第二天晌午,又重新抬头吐火害人。二郎一连几天捉不到火龙,十分焦急。但他却看清了火龙的落脚处,决心担山改渠,截断火龙逃跑的去路。
为了抢在太阳落坡前把水渠修通,他急忙跑上玉垒山巅,寻来神木扁担;又去南山竹林,编了一副神竹筐。嘀,这真是一副好行头!扁担长十丈,磨得亮堂堂;竹筐可不小,大山都能装。二郎头顶青天,腰缠白云,扁担溜溜闪,一肩挑起两座山,一步就跨十五里,快步赶太阳。他一挑接一挑地担着,一口气跑了三十三趟,担走了六十六个山头。
在担山的路上,二郎换肩,一个堆在筐顶的石块,甩落下来,它就是现在崇义铺北边的走石山。二郎歇气时,把担子一撂,撒下的泥巴,堆成两座山,那就是涌山和童子山。有一趟,二郎的鞋里塞进了泥沙,他脱鞋一抖,鞋泥堆成了个大土堆,就是今天的“马家墩子”。
李二郎越担越起劲,不觉太阳已偏西了。他回头一看,火龙也正急着向西逃窜。它怕二郎担山修成的水渠拦断了它的归路,便吐出火焰,向二郎猛扑过来。二郎浑身火辣辣的,汗流满面,顾不上擦;嘴皮干裂了,没空喝水;一心担山造渠,要赶在太阳落山前完工。忽然“咔嚓”一声巨响,震天动地,神木扁担断成两截。二郎把扁担一丢,提起筐筐,把最后两座大山甩到渠尾,这水渠就修通了。那甩在地上的扁担、石头,变成了弯弯扭扭的“横山子”。火龙被新渠拦住了去路,急得东一板,西一碰,渐渐精疲力尽了。二郎忙着跑回家,取出一只宝瓶,从伏龙潭打满了水,倒入新渠,眼见渠内波翻浪滚,大水把火龙淹得眼睛泛白,胀得肚皮鼓起,火龙拼命往坡上逃窜,一连板了七次,就再也溜不动了。
在火龙板命时,每抬头一次,便拱起一些泥巴石块,这就是起伏不断的“七头山”。二郎担山修成水渠,把火龙困死在那里。至今,这儿的黄泥巴里,还夹杂有红石子,据说,那是火龙的血染成的;再深挖下去,能拣到龙骨石,据说那就是火龙的尸骨呢!

李冰治水都江堰的故事

李冰治水都江堰的故事

四川都江堰市、成都一带,正当岷江从西北多山地区流经成都平原南向注入长江的去道上。水在山间流得很急,一到平原,流速顿减,水中挟带的泥沙随着沉积下来,容易堵塞河道。因此每年一到夏季,岷江水势骤涨,常发生水灾,水退之后又常有局部旱灾。
李冰担任蜀守时,吸取了前人治河的经验,视察了都江堰市一带的地势找出了岷江泛滥的关键,研究了防治洪水的方法。他和自己的儿子二郎一起领导当地的人民,就地取材,经过长期艰辛的劳动,最后完成了这项闻名于世界的、我国古代最大、最成功的水利工巷卜——都江堰(古书上叫做“都安堰”)。
李冰
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2]。他也修筑了一条连接中原、四川雅安市名山区派出所与云南的五尺道。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都江堰

都江堰是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查看更多热点资讯相关内容,请点击热点资讯

2020 爱情短信网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18208号-1